返回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2章 启民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闪舞小说]https://m.35xiaoshuo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金采是被朱由榔亲自下旨征辟的,但由于他自己定下的规矩,此时除了重大事宜,哪怕是他亲自征辟的官员,也要走内阁程序。

    其实一开始,只是朱由榔和谢颖聊到戏曲小说之事,据朱由榔所知,明清之际,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顶峰,大量话本流行,四大名著,三个在此时刊印流传,许多不识字的市井小民,都会到茶馆旁听说书先生讲一段,三国、水浒的故事,更是脍炙人口、妇孺皆知。

    朱由榔对于这种文化氛围还是很鼓励的,只有科学技术的文明是不足以称为伟大的,艺术娱乐,文化普及也是民族兴盛的重要一环。

    而且也据此生了个心思,既然大明,尤其是江南地区,有如此好的文化氛围,识字人口也不只局限为读书识字,不少贩夫走卒、商旅伙计,都能识得不少字,所以自己完全可以办一个官方报刊啊,用来反应社会舆论,或是给文化交流和可能到来的思想启蒙提供平台,还能借此将自己的意志越过层层官僚,直接传达给普通百姓。

    可若是自己亲自办吧,好像有点降身份了,也没这个精力打理,但若是交给其他人,又都不太放心,自己身边这些文官,大多都是士大夫出身,要他们花团锦簇的写封圣旨还行,要弄出能让百姓听得懂,愿意听的东西......实在为难了。

    于是乎,朱由榔就想起了后世印象深刻的一个人名——金圣叹。

    这家伙好像此时还在世吧?金圣叹是明末杰出的通俗文学家、评论家,还被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们推崇为“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”,再适合不过了。

    可一问,这大明朝却是没听说过有个叫金圣叹的人,最后还是方以智左思右想,言道有个闻名江南的“狂士”金采,和陛下要找的那个人比较相似,朱由榔这才想起,金圣叹是明亡以后才改的名字,此时应该就叫金采。

    便让翰林院将其征辟过来,作为报刊的第一任主编,至于这个报刊嘛,就叫做《启民报》,启民这两个字是有寓意在的,自古以来,封建统治者都喜欢“愚民”、“驭民”,巴不得老百姓一辈子种田耕地,“鸡犬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,但朱由榔却表明了态度,这个报刊的目的,就是为了开启民智,就是为了文化普及,就是面向群众,提高百姓的眼界

    之所以交给翰林院,也有日后借此发展科普事业的打算在,实验室里的科学成果必须要走向大众,才能成为全民族的财富。

    金采和朱由榔的见面非常愉快,朱由榔开心地发现,对方不仅是在能力上胜任这个任务,而且在立场上,和自己也能称为“同志”,出身寒微的金采,对于士绅集团对文化传播的垄断,本就深恶痛绝,知道天子的意图后,原本就作为“通俗文学和白话文先驱者”的金采,自然愿意倾力相助。

    朱由榔从内帑里拿出三万两作为本金,让中书科出面,成立了一家“启民书社”作为出版机构,皇后王芷对此也很感兴趣,这产业本来就是属于皇室资产,朱由榔干脆交给皇后打理,无需管具体事务,自家老婆管账就行。

    金采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兼《启民报》主编,连夜钻研,却是打算剑走偏锋

    朱由榔给他的任务是四个,其一,搞好文化普及,其二,可以给朝廷传达信息,其三,给日后的思想辩论提供平台,其四,宣传民族主义,引导舆论方向。

    但要完成任务,首先得让报纸有人看,与很多人印象中不同,报纸这玩意,明朝早就有了。

    更准确的说,宋朝就有了,到了明朝,更是风靡各个大城市。

    这里说的可不是官方邸报哦,而是正儿八经的民办小报,明中期以后,北京就出现了许多报社,如公慎堂、荣禄堂、聚升、聚恒等等,它们发行的报纸一般称为“京报”。

    只不过这些报纸,主要读者聚焦在士子、官员身上,内容也大多是些官场秘闻、花边消息之类。

    所以金圣叹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,是如何打响名头,争取读者。

    首先是控制成本,选取最差的,勉强能够印刷的草纸作为原料,利用活字技术刊印,从器具、油墨、纸张、人工,一份报纸只有三四张,还不用装订,成本最多四文钱,朱由榔表示就定价四文,不亏本就行,至于盈利扩大规模,难道报纸是靠价格赚钱吗?先打出名头,然后招广告啊!

第12章 启民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