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64章 银元发行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闪舞小说]https://m.35xiaoshuo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任务明确后,财部拨出专款,组织钢铁公司、兵工公司的十余名,专精铸造、冶金的高级工匠,组成铸币技术攻关小组。

    经过四年多的发展,在原本武备局于佛山建立的工匠体系下,越来越多的优秀匠人涌现出来。

    按照工部的数据,直到光烈四年初,武备局、矿务局,和下辖的各家工业公司,登记在册的工匠总数达五万七千多人,其中工师以上的中级技术人员,达一万一千多人,匠师以上的高级技术人员也有近千人了

    内阁从钢铁公司和兵工公司抽调了近百名金工,作为新建银行下辖铸币厂的底子。

    关于新币形制的问题,张同敞属实是把新闻炒作玩明白了,他拿出三千两银子作为奖金,在《启民报》上发刊,向全社会征集设计方案,并取其中最优秀的五个,每人给予六百两赏金。

    且不说这得到的设计方案好不好,起码这样一来,新币还没发行,在民间就已经有极大讨论度了。

    最后,经过各方衡量,最终三个方案交给了天子权衡。

    第一个直接被朱由榔淘汰,这厮居然想在银元上学习西班牙银币,把自己的头像印上去!

    那成了啥?朱大头?不行!

    第二个方案,则是在正面印有篆书大明通宝四字,背面则是印上年份。

    嗯,虽然比较实用,但好像有些简陋了。

    最后一个颇受朱由榔青睐。

    简单直白,正面以大字印有面额“壹元”,并在两侧以嘉禾纹案,背面则是龙形图案,下方则以小字印有发行年号,并且还在银币侧面巧妙地刻有一些竖纹,作为防伪。

    最终,第三个方案被采用。

    铸币厂花了十几天时间,炼出第一炉钱币,就连忙递进宫来。

    朱由榔坐在案前,打量着手中的银币。

    银币全重七钱五分左右,九成银,在这年头已经算很良心了,市场上绝大多数流通的银两,都远不足九成,许多甚至有五六成的杂银。

    而且采用全银铸造,也未必易于保存,因为白银太软。掺杂了小部分铜、锡以后,除去铸币过程中的火耗、工耗,银行还有少量微薄利润,可以补贴铸币厂的人工成本。

    大概每铸造五百枚,可以收回一枚的利润。

    这个比例已经非常良心了,自从汉武帝铸五铢钱,将铸币权收归朝廷以后,官府铸币向来都是挺黑的。

    经济史里有个现象叫做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也就是说官府垄断铸币权后,会导致民间假币横行,民间大量铸造更廉价的假币来扰乱金融市场。

    但事实上,在中国古代,却往往是“良币驱逐劣币”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关键在于货币的本体价值,是否有流通性。

    比如,汉文帝时期,开放民间铸币,不仅没有导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反而民间的货币往往比官府铸造的更精美,金融秩序反而不容易紊乱。

    因为古代货币不同于现代货币,究其本质,是贵金属,本身就是一种商品。

    哪怕没有人去规定一枚银元值多少,但铸造这枚银元用的白银,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品,就是有价格的。

    反而是官府为了获得超额利润,将本来只够铸五钱银元的白银,掺杂一大堆廉价金属,然后硬性规定这枚银币价值一两。

    老百姓又不是傻子,当然知道这玩意的商品价值根本不值这么多,自然就会有人铤而走险,私自铸币。

    所以,当有财部官员建议,可以通过铸币,来获取利润,比如,降低钱币含银量,到六成、五成左右,这样每铸五十到一百枚银币,就能获得一到两元的利润。

    但朱由榔还是坚持了尽可能提高银元质量和银含量,这年头的防伪措施本来就简陋,再搞这种手段来敛财,很容易会紊乱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金融秩序。

    一个政权的公信力,远远比每年一两百万的收入值钱得多。

    朱由榔放在手上细看,新铸的银元,在光照下显现出润白色,一般情况下,白银含量越高,颜色越雪白,这枚银元比他之前看到过的西班牙银元还要色泽亮人些。

    银的色泽和钢铁区别还是蛮大的,倒是和锡比较接近,所以还需要其他辨别措施。

    比如硬度比较低,所以用两枚银元相互摩擦,有油润感,但却不会有金属碰撞声,这也是辨别手段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就是后世影视剧里比较经典的,对着侧边吹气,同样能够区分。

    如果不按照九成银的高比例铸造,是很容易区分开来的

    这样直接就堵死了民间假币的路,除非对方也用这么高比例的白银来铸造,但那还赚什么钱?

    所以朱由榔都不用严厉打击假币,就能逐步达成“良币驱逐劣币”的效果。

    因为官府根本就没打算靠铸币来赚钱,自然也就不怕造假。

    除了壹元以外,还有五钱、两钱两种币值,比壹元要小,印制上也稍简单些。

第64章 银元发行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