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59章 临阵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闪舞小说]https://m.35xiaoshuo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“四狗子,摇多了!”

    距离黄河畔明军整齐的半月军阵,大概两里左右的距离

    一名四十出头的满清新军炮营把总,疾声呵斥着手下兵丁,让其重新调整炮位。

    炮兵堪称此时代军队中,技术含量最高的兵种了,毕竟这年头也没炮队镜、测距仪、火控计算机啥的,而且前装滑膛火炮的准确度本来就是个密,故而炮兵射击多靠经验,每一个精通火炮性能操作的老兵,都是最宝贵的财富。

    在这一点上,清军炮兵的构成,主要以当年孔有德、尚可喜组建的老班底为主。

    但过去了这么多年,这些个老班底也大多四十好几了,且随着孔、尚二人先后在桂北、杨村战陨,而多尔衮为了应对明军日益扩大的炮兵规模,组建许多的新炮营。

    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卒,就被大量稀释了,如今每营大约只剩下不到两成,大多都在指挥岗位。

    虽然,天启、崇祯朝的大臣们,一在书信或是奏折中,提及红夷大炮,动辄就会以“糜烂数十里”来形容,但事实上,这显然过分夸张。

    别说十七世纪火炮的性能,就算一战时期的工业大炮,它也不能“糜烂数十里”啊。

    事实上,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,火炮的射程相当有限,大约在半里到两公里之间,很少有能超过这个距离的。

    故而,这个时代的炮兵,可不是后世那种稳居后方的存在,而是相当危险的,两里地的距离,若是遇见骑兵突袭,不过半刻钟的功夫,就能冲杀跟前

    于是乎,炮兵侧前,都必须部署相当兵力,来防护可能的敌军突袭。

    故而,明军炮营编制一千多人,其中三分之二都不是炮兵,而是负责护卫的卫从哨和辎重哨,甚至还会部署部分骑兵。

    一手组建了满清新式炮兵部队的尚可喜,自然也深析这个道理,故而图海所部五镇新军,炮营火炮合计百余门,分成了五个阵地,对准明军三个半月型方阵,五个阵地之间的空隙,各停驻一千骑兵,以作监视防护。

    随着炮位调整完毕,随着居中指挥的赵良栋一声令下

    上百门野炮同时迸发火焰,声震四野

    明军的“却月阵”不能说不完备,但却也并非毫无问题。

    起码两万多人分成三个阵型,目标显然要比城墙大多了,如火炮找到目标并不困难。

    仅仅是第一轮齐射,中的率就达两成左右

    二十多枚五到九斤不等的铁制炮弹,在密集的军阵中横冲直撞,这倒不是说清廷也建立了火炮制造的标准,只是不同的工匠,所造成的工差极大。

    这造成的后果就是,指挥官传达的统一命令下,由于各门火炮口径大不相同,导致装药量只能自行控制,容易造成误差。

    这年头别说清廷,就算荷兰人,也没有什么所谓“标准意识”。

    虽说许多技术已经起步,但总体而言,大家都还处在手工业阶段

    “蓬!”

    原本摆上十余面大盾的落地马车直接撕裂,溅起无数木屑,飞溅的碎片划过皮肤,刺入内脏,带起一片惨叫声。

    实心弹时代,火炮杀伤主要靠弹跳,好在黄河畔,由于河水冲击,多是软黏的黄土,能极大吸收炮弹弹跳的动能,所以这倒是起了减少杀伤力的作用,也算是意外之喜。

    不过一番炮击下来,明军这边还是伤亡了近两百将士。

    火炮造成的伤亡并不大,重要的是视觉冲击力和压迫力太强,让人难以接受,打击士气。

    但眼前的明军,却是毫无动摇

    在严苛的纪律,和各级政宣参事、主簿、参军带着精干人手,擎刀左右巡视的压迫之下,愣是没有一个人敢退缩回头。

    再加上他们知道回头逃跑也没用,跑哪?背后就是黄河!游过去吗?

    只是拖下伤员,后面又是兵员整齐步伐,补上缺口,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,依旧严整待敌。

    从千里镜里看到这一幕的图海不禁感叹

    “李定国果真天下名将,左军果然关内强军!”

    其实清军以前不是没有遇见过背水列阵的明军,甚至说,过去,八旗最喜欢把对方赶到河边,让其无路可逃,随后纵马厮杀,看着对方狼奔豕突,绝望的溃卒竟然跳河求生,最后被岸边的八旗兵射杀于河上。

    毕竟,不是什么军队,都能“背水一战”的。

    明军火炮的反击,很快就到来了,被穿插在车阵后面的炮兵,在阵中大旗的统一指挥下,装填射击。

    相较于清军那口径不一的野炮,明军的家伙事,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。

    由于标准化的生产流程,和手工车床的广泛使用,虽然制造出来的东西,工差也不小,但相较于这个时代的普遍状况,还是强多了。

第59章 临阵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