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99章 还于旧都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闪舞小说]https://m.35xiaoshuo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之所以朱由榔没有马上住进紫禁城,是因为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没干,这时候就直接住进去,实在容易招闲话

    因为,虽然朱元璋当年在南京都给自己子孙后代的陵墓群找好位置了,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有明一代只有朱元璋一个正经皇帝葬在南面,其余的皇帝都是葬在北面,北京城西,天寿山麓的。

    也就是后世所称的“明十三陵”。

    从成祖朱棣,到朱由检的陵墓都在这里,既然打到了北京,哪有不祭祀完祖宗,就直接住进皇宫的道理?

    而之所以现在还没祭祀,倒不是朱由榔不想,虽然他对这些列祖列宗没啥感情,但当了快八年皇帝,很多事情他也明白,这些繁文缛节,也是有它的存在意义的。

    比如现在,这对安抚北方各省的人心,同时也是维护他朱由榔“中兴之主”威望是很有必要的。

    故而,这次典礼他额外重视,必须要等内阁的宰辅大臣们,以及部院要员,还有作为大宗正的朱以海到齐后,再郑重其事地进行。

    在此之前,朱由榔只是先让礼部右侍郎杨鸿,带人维护修缮各帝王陵墓的楼殿、庙宇。

    而自己,在等待南京方面一众人北上的同时,开始“斋戒沐浴”,当然,事实上都是在焦头烂额的处理北方各地的一大堆烂摊子。

    光烈七年六月下旬,来自南京方面的皇后王氏,数百名主要宰辅、大臣,以及中枢要害官员,还有大宗正吴王朱以海,终于抵达天津的运河终端。

    而后转乘,浩浩荡荡进入北京。

    这一场面,就是在将明廷的胜利,和清廷的彻底覆灭,向全天下宣告

    所谓“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”

    光烈七年,七月十五,中元节

    天子朱由榔携后,即内阁宰辅大臣,以及专门赶来的军方职衔最高者,大都督府同知,李定国,七部、各院主官,以及一众郎中以上大臣,在京周边总兵以上将领,浩浩荡荡几百人,车马仪驾一眼望不到头。

    为了壮此威势,同时也是保护朱由榔的安全,李定国专门调来三千精锐骑兵扈从,外加李景兴御前司的数千甲士,全部着甲带刃,从内城一路排到城外肃立,声势浩大。

    又从光复左军、后军挑选五营一万五千众战功卓著者,在天寿山南列阵,让天子和宰辅们检阅。

    刀枪如林,甲胄耀眼,万岁之声,响彻天际。

    朱由榔领众臣,登上十三陵之首的长陵的陵恩殿,这里便是成祖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。

    陵恩殿则是历代大明皇帝登基后,祭祀先皇所在。

    十三陵并非每一座,身为天子的朱由榔都要亲自登门,但其中有三个是必须要亲自祭祀过的,其一是作为祖陵的长陵,其二是他亲爷爷万历的定陵,和作为他继承法理源头之一(兄终弟及)的朱由检的思陵。

    而由以对作为祖陵的长陵祭祀最为隆重

    朱由榔身着红黑相间,十二章衮服,头上琉冕,只觉得实在沉重,但依旧在众臣拥护下,缓步向前。

    明楼之下,楼内正中立有“圣号碑”,碑制为龙首方趺,篆额“大明”,下刻“成祖文皇帝之陵”七个径尺楷书大字。

    首辅瞿式耜自然当仁不让,在旁诵读祭文

    曾经,大明十几个皇帝,大多也都来过这里,同样繁杂的祭祀典礼,但此时的君臣们,却丝毫不觉得疲累,而是另有一番当年那些太平君臣们难以体会的心境

    事实上,瞿式耜念到一半,就声音哽咽,几乎难以自持,下方数百臣工队列中,不乏落泪泣涕者。

    不同于朱由榔,他们大多数人是来过北京的

    因为他们不少人都是当年天启、崇祯朝的进士、举人出身,来这里参加会试、殿试,以至于部分人还在这里任过职。

    自清军入关以来,一晃眼,竟是快十年了......

第99章 还于旧都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