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3章 冰山一角(上)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闪舞小说]https://m.35xiaoshuo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嘉兴府在元代时,称为海盐州,从名字上就能看出,这地方是产盐的。

    到了明代,从海盐县到平湖县的杭州湾北岸,也聚集有大量盐场。

    在南直这种沿海省份,都设有巡盐御史,负责提举盐务,但随着崇祯、弘光时代,盐政体系崩塌,从崇祯末年开始,江南地区的盐银就收不上来了,清军南下后,直接采取刮地皮的模式收钱,对于盐政的关注度也不够。

    明廷尚在肇庆之时,面对广东盐务,依然是严格管控的,为此户部下了不少功夫,而且当时朝廷管的地方也少,临海只有广东一地,不难管控。

    其实真论垄断盐业,赚不了几个钱,广东一年官营盐业收入也就不过十万两,这一方面是由于朱由榔近乎非盈利的盐政政策,将盐引价格压到过去的二分之一,又把从盐户手中的收购价提高三成,既改善了盐户的收入水平,也在平抑粮价的同时,让私盐行业无利可图,毕竟官盐的价格已经压得和私盐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当然,代价就是,原本作为朝廷财政大头之一的盐银一压再压,还不如每年市舶司土地租赁金的十分之一。

    东征之后,江南尽复,中国的一半以上海盐产地都被明廷收复(还有淮海盐场和长芦盐场在北方),朱由榔虽然并不把盐当做自己财政主要来源,但这种官方垄断依旧是必要的。

    封建社会中,盐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,对盐的垄断关乎经济命脉的稳定。

    崇祯以后,虽然明清双方都没有控制江南地区盐场,但并不意味着盐场就没有主人,许多本地士绅开始染指盐业,成为绕过官盐体制的“盐阀

    朱由榔鼓励实业投资建设,但这并不包括盐铁专营,准确来说,对于铁矿的开发,朱由榔都可以允许民间资本的投资,因为铁器不仅是武备来源,也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,民营铁厂,有益于提高铁制农具推广。

    但盐不同,这玩意是生活必须品,而且由于生产特殊性,很容易被垄断,必须要由国营掌握,至少在工业社会到来之前,这种垄断是必要的。

    嘉兴府,平湖县

    沈氏是平湖大族,早在北宋之时,沈家就已经有进士出身,跻身为地方名望,经过四百多年的积累,有明一朝,平湖沈家仅知府(四品)以上官员就出过三个,仅科举进士就有九人,知县、兵备道、按察等等,更是每代都有。

    弘光朝时,现在的沈氏家主沈泽永的兄弟,就是福建按察副使,后来虽然于博洛南侵之时,死于乱兵,但毕竟关系网还在。

    比如现在的绍兴府通判压根就是沈泽永的堂兄,浙江按察副使吴绛更是原本死于乱兵那位的同科同学。

    靠着铁硬关系网,不仅是崇祯、弘光时期,就算当初清军统治时期,平湖沈家也过得不错,毕竟满洲才多少人?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这些地方豪族帮自己盘剥百姓。

    沈家家主沈泽永老奸巨猾,毕竟满清才入关多久?万一明军又打回来了呢?所以沈家虽然一直凭借过去的关系网攫取利益,但却从来不让自家人出任清廷官职。

    这番作为,等明廷光复江南后,自然就变成了“忠心守节”的表现,朱由榔开了征辟部分江南士绅进入官僚行列的口子后,沈家马上扩大影响吏,先后三个族中子侄出任县丞、通判一级官员。

    这也是朱由榔最为警惕的东西,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的天下,很多人不理解,觉得君主专制下,皇帝应该拥有绝对权威才对,其实并不然。

    因为一个皇帝是无法管理整个国家的,必须要依赖官僚,而官僚从哪里来呢?就是从这些地主士绅们来,所谓“皇权不下县”,在县以下的行政结构中,地主们所主导的宗族体系才是爷,他们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力,称为“乡约”,拥有佃农、族人构成的私人武装,就像一个个独立小王国。

    朱由榔为什么不愿意让官府去垄断海贸,去直接搞殖民?因为大明的官府就是由这些地主士绅组成的,官府掌控,就等于地主掌控,面对不属于他们的“公产”,这些士绅除了利用手中权利巧取豪夺外,根本不会有进步意义

    能不能靠铁腕镇压,靠科举选拔来淘汰?如果看过《范进中举》就知道,哪怕是一个前一天还穷困潦倒的读书人,第二天中了科举,他马上就会飞速蜕变为一个地主阶级!

    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

    在这一点上,朱由榔陷入了某种类似于朱元璋当年的境遇。

    “呸!就你这个奴婢生的,也配当老爷?”

    沈家宽阔庭院的后门外,一名十七八岁,年轻平寒士子被五个家丁暴揍一顿,扔到院外,浑身污泥,脸上还有鞋印。

    只是紧紧抱着怀中麻布布囊,里面装着早已被翻烂的《四书集注》和《战国策》

    其人名唤沈平鸿,是平湖沈家旁支出身,而且还是庶出,宗族社会里,旁支庶出的地位还不如许多得宠的奴婢,加之母亲早逝,只在一户心善的奴仆家中长大。

    靠着在族学中旁听,才勉强有所成,可此时清军南下,又不愿参加清廷科举,便只得蜗居读书。

    十几日前,听闻科举重开,他拖着破烂背囊,游学杭州,结果在当地听闻了朝廷新政推行,和顾炎武带人抄家的消息,便回到平湖,求见家主。

    这个尚还保留某种读书人理想主义天真的年轻士子,竟是敢当众劝起沈泽永来,言道杭州种种,沈家若不向官府表明态度,积极应对,来日或有抄家之难。仟仟??d

第13章 冰山一角(上)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