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83章 拔剑(下)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闪舞小说]https://m.35xiaoshuo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北京,乾清宫

    一众满汉文武大臣,分次而站,心中都有些沉重,不敢抬头去看站在首位的多尔衮。

    多尔衮沉着脸,看着手中奏章

    最新情报,明军在江淮,湖广、陕西前线,开始调动聚集兵力,眼看就是有动手的迹象。

    而与此同时,蒙古方面,额?臣叛变引起的轩然大波仍然在持续,察哈尔八旗虽然也与之有几次交手,但其他蒙古部族的冷眼旁观,已经说明许多问题了。

    辽东方面,明清两军之间的对峙逐渐延伸,谁也奈何不了谁,陷入僵持。

    而此时,明廷方面有意北伐的消息,无疑是一份重磅炸弹,瞬间让本就如履薄冰的满清朝廷恐慌起来。

    多尔衮实在是头痛万分。

    说老实话,这几年,他做的已经很不错了。

    在丧失江南半壁之后,依然能统合各方,坚决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挽救了满清行将崩溃的局面,并重新巩固了统治。

    在经济上,开始大规模推广屯田,于山东、北直、河南、山西四省,将荒芜的田地分配给流民,甚至还给予了必要的种粮和农具。仟仟??d

    虽说相较于南边,北面的朝廷租赋沉重得多,但相较于之前,已经是非常巨大的改善了,甚至比天启崇祯年间还要好些。

    在政治上,他一方面压制了八旗宗室气焰,尽可能的提拔了一批堪当大任的汉臣进入督抚和六部中枢,来帮助自己推行改革和恢复经济。

    如提出改革屯田的孟乔芳,被任命为户部尚书、山东总督,荣宠一时。

    原天启朝的户部侍郎党崇雅,提出“宽慎减刑,缓和满汉”,通过法律上的让步和缓和,来减轻民族矛盾。

    被多尔衮顶着部分八旗贵族的反对声中同意,还加封其人为刑部尚书、翰林院大学士,兼太子太傅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又在昔日的八旗名将们逐渐凋零之后,从新的宗室子弟中提拔了一批新锐将领,来参与军政,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在的新镶白旗旗主,多罗郡王岳乐。

    原本只是矮个里面拔高个,临时顶上去的人选,可后来,让多尔衮惊喜的是,这个年仅二十出头的年轻将领还真是有两把刷子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还有正黄旗的穆占、正白旗的赉塔等,一波年仅二三十岁的青年将领,脱颖而出,表现出不逊于自家父兄的勇毅。

    这一批年轻的八旗大臣,相较于自己的前辈,有一个显著特点。

    就是他们大多出生成长于后金统治稳固以后的阶段,所以受汉文化熏陶更深。

    其中代表就是刚刚被多尔衮提拔为弘文院大学士,议政大臣的正黄旗,马佳氏的图海。

    其人早在皇太极时期,就是以笔帖式(中枢文吏)起家,熟读汉家史书、典籍,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字——麟洲,和诸多汉臣关系尤近,论文化修养,还真不比汉人那些个举子差。

    而且与此同时,这些年轻人也没有丢失自己父兄传承下来的尚武精神。

    历史上,图海一方面主持修订《大清律》,充《世祖实录》总裁官,先后担任礼部、刑部尚书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又挂帅先后远征蒙古,降服王辅臣,平定吴三桂

    历仕顺治、康熙、雍正三朝,中流砥柱,说一句文武双全,并不为过。

    这也是历史规律的体现,自古以来的王朝当中,一般前两代最为辉煌,人才辈出。

    因为第一代筚路蓝缕,艰辛创业,如明初洪武将相,或是汉初三杰,凌烟阁功臣等等,都是起于草莽的人杰。

    而第二代人,一方面还没有脱去上一代遗留的气魄和勇毅,另一方面又得到更好条件的培养,往往能出文武双全的经世济民之才,如汉武名臣,永乐、宣德君臣等等。

    但再往后,随着勋贵世家子弟逐渐堕落,便一代不如一代,能偶然有一二堪用的,已是不易。

    所以满清现在的情况有些特殊,一方面作为一个新兴政权,他还远没有到腐坏堕落的地步,年轻一辈中,依然还有不少俊杰翘楚。

    但在国家实力上,又的的确确陷入了空前窘境,举步维艰。

    这也是朱由榔郑重其事,对待北伐必须万事俱备,一再谨慎的原因。

    满清不是蒙古、瓦剌之类那种纯粹的部落政权,早在皇太极时期,它就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封建化。

    换而言之,此时的满清高层之中,是有不少堪当大任,受中原文化影响极深的人才的。

    这也是满清作为一个十几万人的小部落,为什么能够入关统治两百多年,比横扫欧亚的蒙古人还长的原因。

    因为它本质上,其实更类似于一个大号辽金、西夏。

第83章 拔剑(下)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