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68章 武穆之后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闪舞小说]https://m.35xiaoshuo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“嗖,嗖!”

    “啊!”

    一名清军佐领,刚才射完一羽,搭上第二箭,就躲闪不及被远处驰来的飞箭窜入面门,惨叫倒地。

    距离此处四五十步开外的山石之侧,年仅二十的岳镇邦手中已经放出下一箭。

    明军近千甲士,已经冲到了距离山顶清军阵地五十多步外了,岳乐见状,再也按捺不住,连忙传令,让数个早已准备好的索伦佐领,领兵上前,截断明军攻势。

    同样是数百凶悍甲士,不过经历了之前鏖战后,再是铁人,也有所疲乏了,故而势头略有不足。

    岳镇邦见状,也不急忙,让身后亲兵抽出一支五尺长的蓝色旗帜,在空中挥舞数下。

    所有小队见状,纷纷停下脚步,只是手持刀牌,聚集在插有小旗的对头身侧,按地不动。

    任凭山上的清军甲士冲来。

    “掌雷!”

    各小队自行指挥,一波滋滋冒烟的黑点朝着十几步开外投掷过去,这东西清军倒是也有,只是之前鏖战十数日,储备快要耗尽,只有零星十数枚反击而已。

    投掷完后,明军各小队连忙伏地,只将藤牌顶在外面,而后爆炸声连串响起,如同烟花般,硝烟升腾,火花迸射,到底伤亡多少,不得而知,倒是让两军之间,视线不清。

    岳镇邦率先持牌挺刀当前,全军迅速加快加快脚步,在硝烟弥散当中,和清军甲士接战!

    “锃!”

    两刃横加,擦出火花连连,在刺鼻硝烟当中,超出五步外,人影都看不太清楚,明军士卒只是五五成群,紧密站在一块,用藤牌对外,而不分散开来,刚好能互相联络得到。

    这一波掌雷的效果,倒是比以往强很多,硝烟颇大,久而不散,山下观战的张名振奇怪对霍??问道

    “这掌雷怎么不太寻常啊?”

    霍??解释道

    “禀都督,这是岳镇邦之前在军中喜欢自己加工的一些小玩意,说是把熟石灰捣散成粉,用纸包附于掌雷末尾,两军阵战之际,或可有奇效。”

    张名振颔首应道

    “可全军推广!”

    山上的战斗出乎意料,清军索伦营甲士不仅没有能够快速凭借近战优势,和以逸待劳的冲击力,把岳镇邦所部挫退,反而被迟滞下来,两军陷入混战。

    究其根本,却也是此时索伦兵的一大缺陷,那就是纪律性和组织度不足。

    不同于后世雍正、乾隆时期,那时候的索伦诸部已经被编入八旗多年,在八旗军民部落的同化下,逐渐转入定居,此时的索伦兵,是直接从黑龙江上游诸多游猎部落征发,许多人别说和汉人,连

    仟仟??d和满人都难以语言交流,更别说什么军事组织度了。

    故而,当陷入两军持久混战的情况下,其缺乏组织度的劣势便会彰显。

    之前索伦兵之所以能压着明军攻山士卒打,很大程度上,是因为磐石山的特殊地形,导致明军兵力分散,突然遭受索伦兵一窝蜂的猛烈打击,很容易崩溃。

    而岳镇邦就发现了这个问题,只要能尽量迟滞索伦兵冲击的势头,待局势缓下来以后,对方的队列涣散速度,远比纪律严明的明军要快得多。

    为此,岳镇邦才将全军分为五人小队,方便在硝烟环境和山地情况下,对付清军甲士。

    而且明军的纪律性,不应当只体现为平原战阵之时,成千上万人的大军阵,这种五人、十人的小队,也是另一个层面上的纪律体现。

    岳镇邦家传武艺,自曾祖由河南汤阴迁到临洮为军以后,祖父、父亲三代均是九边将佐,勇悍无匹,又是年轻骁勇,一手长刀,出神入化,竟是以一人挡住三四员清兵,格杀两人当场。

    其中一员索伦兵佐领见状扑过来,与其相战搏斗。

    岳镇邦只是干脆丢掉藤牌,从格杀的清兵尸体旁抽起一柄短矛,不过数合间,挑刺横击,让对方招架不住。

    随后在身旁战友的帮助掩护下,突刺数步,把这员佐领刺了个对穿。

第68章 武穆之后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